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持續上升,2020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顯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高達11.2%,患病人數過億,已成為繼高血壓之後的第二大慢性疾病。在很多人印像中,糖尿病雖然常見,但是不痛不癢,即使有危害,也不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但實際上,糖尿病不僅會引起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滲狀態、腎病等嚴重併發症,還與消化系統腫瘤相關。美國
糖尿病是消化系統惡性腫瘤
獨立危險因素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的惡性腫瘤發生風險也會增加,其中肝癌、胰腺癌、結直腸癌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生風險的增加尤為顯著。
流行病學證據表明,糖尿病是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獨立危險因素。近期我國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與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的所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總體發病風險增加62%。其中,肝癌發病風險增加68%,食管癌、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甚至高達110%和115%。
為什麼會這樣?
研究人員分析,糖尿病可能通過高血糖、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抵抗及炎症等多種機制增加患癌風險。不過,潛在的生物學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仍需進一步研究探索。下面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是高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狀態對正常器官是一種慢性刺激,長期高血糖狀態既可以影響機體正常的能量代謝,也可以從微觀上對DNA造成損傷,在很大程度上會促進正常細胞的癌變。
二是高胰島素血症。
胰島素樣生長因數是一類多功能細胞增殖調控因數,在細胞的分化、增殖、個體的生長髮育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胰島素水準升高可以抑制胰島素樣生長因數結合蛋白的合成,使得後者減少,從而提高胰島素樣生長因數的生物活性,起到促進腫瘤生長的作用。此外,高水準的胰島素及胰島素樣生長因數均可促進血管內皮生長因數生成,後者促進腫瘤血管新生,增加腫瘤血液供應,從而促進腫瘤生長。
防消化道癌要控制血糖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那麼,該怎麼辦呢?
要從兩方面進行控制:
一是控制血糖。
防治腫瘤,重在預防和早期發現。也就是說,對糖尿病要儘早干預,儘早將血糖控制達標,這是預防糖尿病患者惡性腫瘤發生的最有效的措施。
二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和腫瘤有一些共同的危險因素,除了年齡、性別、人種等是無法改變的,也有一些危險因素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可以改變的,如體重超標、不健康飲食、吸煙、飲酒以及缺乏鍛煉等。對這些危險因素進行管理,可同時降低糖尿病和腫瘤發生的風險。
具體應做到:
控制體重。保持健康體重,如果超重、肥胖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90釐米,女性腰圍≥85釐米),可通過飲食或運動等方式減輕體重。
合理膳食。調整飲食結構,增加低加工肉類、高新鮮蔬菜、高水果及全穀類食物的飲食可以降低多種腫瘤的發病風險,還可防治糖尿病。 增大丸推薦
戒煙限酒。吸煙、過度飲酒會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同時也是多種腫瘤的獨立危險因素。
增強運動。避免久坐,每周至少要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體力活動。
加強篩查。以下糖尿病患者應重點篩查消化系統腫瘤: